“在一个声称自己是现代民主的国家里,为什么还有一群人天生就比你‘高贵’?”这个问题,在英国人心中不常被问出口,但它从未消失。

在查尔斯三世罹患癌症、威廉王子“提前接班”舆论渐浓的时刻,王室再次被摆上社会聚光灯之下。但这一次,我们不妨绕过家族八卦,直面那个根本问题:**君主制为何仍存在?**更进一步地说:它是如何生存下来的?

王室不是被需要,而是被设计出来“不可取代”

现代英国王室不是传统意义上的“统治集团”,它的实权早已被议会和内阁剥夺。但这正是它可怕之处:它是没有责任的权力象征,却通过“传统”与“情感”将自己嵌入社会核心。

从出生到死亡,从纸币肖像到国歌歌词,从婚礼直播到葬礼悼词,王室在无数国家仪式中不断地重复、强化、自然化自己:这不是宣传,而是“文化工程”。

我们必须承认,王室的存在是一种制度幻觉的产物:表面上它不干政、不奢华、不统治,但它永远居高不下——不仅在白金汉宫,更在人们心里。

“他们代表我们”?不,他们在消费我们

支持者最常说的一句话是:王室“代表了国家”,它比任何一届民选政府更稳定、更有认同感。但这其实是文化操控的经典伎俩。

王室通过公关、纪念品、情感共鸣,持续制造一种“我们”的幻觉:好像英国人离不开王室。但实际上,它靠的不是“代表性”,而是情感垄断。你可以讨厌哪一届首相,却不好意思讨厌一个“为国家奉献一生”的老太太。

在这场情感经济中,纳税人不是消费者,而是被情感绑架的“捐赠者”。

王室存在的真正原因:它帮资本主义维稳

这是多数主流舆论不愿触碰的真相。

英国王室是阶级秩序的守门人。 它把“天生尊贵”合法化,让社会接受“有些人就是不一样”。这种思想深深嵌入教育体系、媒体、甚至流行文化中,使得对阶级不平等的抗议失去了根基。

当工人阶级为生活成本抗议时,媒体却忙着播凯特王妃的服装点评;当查尔斯继承数十亿资产却不用缴税时,议会却无意修改相关法规。

王室维持的是一种社会叙事:只要你努力,你也可以“像他们一样高贵”。这正是资本主义最擅长的幻觉——将特权包装成榜样,将不公描绘成传统。

真正的问题是:谁敢动它?

王室没有宪法地位,却拥有超乎宪法的政治影响力。任何希望废除王室的行动都必须穿越文化防火墙、媒体抵抗和法律迷宫。在法律上,废除君主制需全民公投,但没有主流政党愿意触碰这个雷区。为何?得罪王室,得罪的是保守中产、军队老派、甚至英联邦盟友。

这不是民众不敢,而是政客不愿。

结语:王室不是国家的象征,而是过去的幽灵

英国王室还没被推翻,并不代表它永远不会。

在年轻人中,支持君主制的比例已跌破半数。信息时代的去神圣化趋势、政治透明化浪潮,以及王室自身的多次形象危机,正在逐步侵蚀它的根基。

问题不是我们是否能抛弃王室,而是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政治勇气与文化反思,去建设一个不需要王室也能认同自己的国家认同体系。

王室不是英国民主的守护神,而是它不敢长大的理由。

#加拿大家园论坛

Share this:

Click to share on X (Opens in new window)

X

Click to share on Facebook (Opens in new window)

Facebook

Like Loading...

Related